王采玉“克夫克子”无奈出家,还俗后嫁给富商,儿子长大成总统
自封建王朝彻底灭亡,民国成立以来,女性慢慢地开始在社会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,无数自强、天赋卓绝的传奇女性开始进入了历史的视野当中来。
今天,我们就要介绍这样一位女性,她温文尔雅,却因为家庭变故而斩断红尘,削发为尼,但是后来她又为了爱情还俗,嫁给了大22岁的丈夫,生下了大名鼎鼎的民国总统,那么她究竟是谁呢?
早年丧父,扛起家庭重任,丧夫丧子,被赶出婆家
今天我们所讲的主人公名叫王采玉,原名彩玉,她出生于同治年间浙江省的一个大户人家,父亲王有则原是一个书生,但是考了好几次科举都没中,于是为了生活不得不下海经商。
不过幸运的是他在商业一道上颇有天赋,王家很快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豪商。王采玉的童年便在一边跟随着父亲学习诗词歌赋,一边跟着母亲学着女红的日子里度过了,日子也算得上是无忧无虑的了。

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在王采玉19岁那年,噩运开始降临到了她的身上。
那一年父亲突然病逝了,家中的支柱轰然倒塌,王家的处境自然也就急转直下。
本以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靠着王有则这几年积攒下来的财富,不说可以过得多么大富大贵,但是供着孤儿寡母平淡地度过一生还是没有问题的。
然而谁曾想,王家的长子也就王采玉的大弟弟是一个败家子,嗜赌如命,四处挥霍家财。
小弟弟则患有精神疾病,需要花费高额的医药费用,王家剩下的家财很快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。
于是身为长姐的王采玉,理所应当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,开始在外面做女红补贴家用,维持生计。
但是这一点收入对两个像无底洞一般的弟弟来说,无疑是杯水车薪,而且已经19岁的王采玉也面临着婚姻这件人生大事。
最后,在母亲的安排下,王采玉嫁给了附近一户姓竺的人家。

而嫁过去的理由也很简单,因为人家不嫌弃王家的两个不争气的儿子,还愿意给王家高额的彩礼。
于是,为了母亲和两个弟弟的生活,也因为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王采玉就这样嫁到了竺家。
然而婚后生活并不像王采玉幻想的那般幸福美满,丈夫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和她争吵,更是多次对其拳脚相加。
然而因为娘家无能的缘故,王采玉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忍气吞声,直到王采玉为竺家生下一个儿子以后,母凭子贵,待遇才有所好转。
但是噩运仿佛盯上了王采玉,儿子并没有能够度过那个时候所谓的“百日劫”,出生不到百日便夭折了,全家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之中,丈夫更是将责任都归结到王采玉的身上,愈发对她打骂有加,王采玉在婆家的待遇也是变得一天不如一天。
但是俗话说祸不单行,丧子之痛还未曾抚平,丈夫也因为患上霍乱而离开了人世。

一时之间,王采玉“克夫克子”的流言在周围传播了开来。婆家人也觉得自从王采玉嫁进来以后,家里就祸事不断,于是便将王采玉赶回了娘家。
流言四起,失去希望,斩断红尘,出家为尼
万幸的是母亲并不嫌弃她,还愿意接纳她,并且还会时不时地带王采玉去寺庙里烧香拜佛,希望佛祖菩萨能够洗净王采玉身上的煞气和噩运。
然而四处所飘散的流言,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王采玉的内心。
而母亲的所作所为虽然是在为了她好,但是却是在无形中证明她就是一个不幸之人。
这一切慢慢地折磨、摧毁王采玉的自尊心,让她渐渐地对生活、对这人世间失去了希望。
于是,王采玉便动了出家为尼的心思。正好这时村中金竹庵内的一位老尼姑圆寂了,王采玉随同母亲一起前往参加丧事。

王采玉便将自己想要斩断红尘、出家为尼的想法告诉了住持。母亲得知此事后吓了一大跳,她没想到自己本是为女儿着想,却让她产生了这种念头,于是便苦苦哀求王采玉改变想法,不要出家。
但是王采玉心意已决,任何人、任何事都改变不了她的决定,母亲只能转而哀求王采玉带发修行,至少在将来后悔了想要还俗的时候方便一点,王采玉也答应了母亲的请求。
自此,王采玉便开始在寺庙里过起了陪伴青灯古佛、每日粗茶淡饭的修行生活,她本以为自己会就此过完这孤苦的一生,但是直到她遇到了那个男人,一切都发生了改变。
大富大贵之相,还俗再嫁,儿子留名青史
然而当命运给你关上了一道门的时候,它还会给你留一扇窗。王采玉有一个堂哥在一位姓蒋的掌柜的盐店里当账房,他自幼就很疼爱王采玉这个聪明懂事的妹妹,听说她出家以后颇为心疼,但是听说王采玉答应了母亲带发修行以后便想出了一个主意。
原来,蒋掌柜刚刚丧妻不久,堂哥便有心撮合他们二人。这蒋掌柜相貌英俊而且家境殷实,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比王采玉大了22岁。

但是王采玉也是二婚,在外面还有着“克夫克子”的名声,有人能不嫌弃她就很好了。
于是,王采玉的堂哥便对蒋掌柜提起了此事,虽然蒋掌柜在刚开始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十分开心,毕竟自己也算老牛吃嫩草了,但是关于王采玉的流言还是让蒋掌柜有点担心。
后来,蒋掌柜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,他找了一个高人,假装路过去金竹庵去看了王采玉的面相,结果发现王采玉是大富大贵之相,将来一定会有锦绣前程。
得到了这个答案的蒋掌柜立马去向王家提亲。
王采玉也并没有真的准备孤独终老,她对红尘还是有所留恋的,而且对方也不嫌弃她,于是这件婚事就这么成了。
这次的婚后生活与第一次有着明显的不同,蒋掌柜对王采玉关爱有加,而且对王采玉的娘家也照顾有加。
两人结婚一年后,长子便出生了,之后还陆续生下了两女一子,蒋掌柜对几个孩子都十分宠爱,一家人就这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。

然而,仿佛王采玉真的“克夫克子”一样。
在长子七岁那年,蒋掌柜因病去世了,随后小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随着父亲离世了,长子成为了王采玉最后的希望和依靠。
于是她对儿子悉心培养,花费巨额金钱为他聘请了多位名师,并对儿子的品德行为严加管束。
同时,她也会尊重儿子的想法,儿子不想考科举而是去日本读军校,于是她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,直接送儿子出国留学。
儿子也很争气,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,后来更是出任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和民国总统,就是大名鼎鼎的常凯申。
但是遗憾的是,王采玉并没有看到这一切,她在1922年便因病而与世长辞了。

王采玉一生是传奇的,虽然她的前半生过得十分凄苦,但好在她下半生有所依靠,有一个能让她载入史册的儿子,虽然这个儿子充满了争议,但是王采玉尽到了一个母亲应该尽到的责任。
今天,我们就要介绍这样一位女性,她温文尔雅,却因为家庭变故而斩断红尘,削发为尼,但是后来她又为了爱情还俗,嫁给了大22岁的丈夫,生下了大名鼎鼎的民国总统,那么她究竟是谁呢?
早年丧父,扛起家庭重任,丧夫丧子,被赶出婆家
今天我们所讲的主人公名叫王采玉,原名彩玉,她出生于同治年间浙江省的一个大户人家,父亲王有则原是一个书生,但是考了好几次科举都没中,于是为了生活不得不下海经商。
不过幸运的是他在商业一道上颇有天赋,王家很快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豪商。王采玉的童年便在一边跟随着父亲学习诗词歌赋,一边跟着母亲学着女红的日子里度过了,日子也算得上是无忧无虑的了。

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在王采玉19岁那年,噩运开始降临到了她的身上。
那一年父亲突然病逝了,家中的支柱轰然倒塌,王家的处境自然也就急转直下。
本以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靠着王有则这几年积攒下来的财富,不说可以过得多么大富大贵,但是供着孤儿寡母平淡地度过一生还是没有问题的。
然而谁曾想,王家的长子也就王采玉的大弟弟是一个败家子,嗜赌如命,四处挥霍家财。
小弟弟则患有精神疾病,需要花费高额的医药费用,王家剩下的家财很快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。
于是身为长姐的王采玉,理所应当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,开始在外面做女红补贴家用,维持生计。
但是这一点收入对两个像无底洞一般的弟弟来说,无疑是杯水车薪,而且已经19岁的王采玉也面临着婚姻这件人生大事。
最后,在母亲的安排下,王采玉嫁给了附近一户姓竺的人家。

而嫁过去的理由也很简单,因为人家不嫌弃王家的两个不争气的儿子,还愿意给王家高额的彩礼。
于是,为了母亲和两个弟弟的生活,也因为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王采玉就这样嫁到了竺家。
然而婚后生活并不像王采玉幻想的那般幸福美满,丈夫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和她争吵,更是多次对其拳脚相加。
然而因为娘家无能的缘故,王采玉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忍气吞声,直到王采玉为竺家生下一个儿子以后,母凭子贵,待遇才有所好转。
但是噩运仿佛盯上了王采玉,儿子并没有能够度过那个时候所谓的“百日劫”,出生不到百日便夭折了,全家人都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之中,丈夫更是将责任都归结到王采玉的身上,愈发对她打骂有加,王采玉在婆家的待遇也是变得一天不如一天。
但是俗话说祸不单行,丧子之痛还未曾抚平,丈夫也因为患上霍乱而离开了人世。

一时之间,王采玉“克夫克子”的流言在周围传播了开来。婆家人也觉得自从王采玉嫁进来以后,家里就祸事不断,于是便将王采玉赶回了娘家。
流言四起,失去希望,斩断红尘,出家为尼
万幸的是母亲并不嫌弃她,还愿意接纳她,并且还会时不时地带王采玉去寺庙里烧香拜佛,希望佛祖菩萨能够洗净王采玉身上的煞气和噩运。
然而四处所飘散的流言,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王采玉的内心。
而母亲的所作所为虽然是在为了她好,但是却是在无形中证明她就是一个不幸之人。
这一切慢慢地折磨、摧毁王采玉的自尊心,让她渐渐地对生活、对这人世间失去了希望。
于是,王采玉便动了出家为尼的心思。正好这时村中金竹庵内的一位老尼姑圆寂了,王采玉随同母亲一起前往参加丧事。

王采玉便将自己想要斩断红尘、出家为尼的想法告诉了住持。母亲得知此事后吓了一大跳,她没想到自己本是为女儿着想,却让她产生了这种念头,于是便苦苦哀求王采玉改变想法,不要出家。
但是王采玉心意已决,任何人、任何事都改变不了她的决定,母亲只能转而哀求王采玉带发修行,至少在将来后悔了想要还俗的时候方便一点,王采玉也答应了母亲的请求。
自此,王采玉便开始在寺庙里过起了陪伴青灯古佛、每日粗茶淡饭的修行生活,她本以为自己会就此过完这孤苦的一生,但是直到她遇到了那个男人,一切都发生了改变。
大富大贵之相,还俗再嫁,儿子留名青史
然而当命运给你关上了一道门的时候,它还会给你留一扇窗。王采玉有一个堂哥在一位姓蒋的掌柜的盐店里当账房,他自幼就很疼爱王采玉这个聪明懂事的妹妹,听说她出家以后颇为心疼,但是听说王采玉答应了母亲带发修行以后便想出了一个主意。
原来,蒋掌柜刚刚丧妻不久,堂哥便有心撮合他们二人。这蒋掌柜相貌英俊而且家境殷实,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比王采玉大了22岁。

但是王采玉也是二婚,在外面还有着“克夫克子”的名声,有人能不嫌弃她就很好了。
于是,王采玉的堂哥便对蒋掌柜提起了此事,虽然蒋掌柜在刚开始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十分开心,毕竟自己也算老牛吃嫩草了,但是关于王采玉的流言还是让蒋掌柜有点担心。
后来,蒋掌柜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,他找了一个高人,假装路过去金竹庵去看了王采玉的面相,结果发现王采玉是大富大贵之相,将来一定会有锦绣前程。
得到了这个答案的蒋掌柜立马去向王家提亲。
王采玉也并没有真的准备孤独终老,她对红尘还是有所留恋的,而且对方也不嫌弃她,于是这件婚事就这么成了。
这次的婚后生活与第一次有着明显的不同,蒋掌柜对王采玉关爱有加,而且对王采玉的娘家也照顾有加。
两人结婚一年后,长子便出生了,之后还陆续生下了两女一子,蒋掌柜对几个孩子都十分宠爱,一家人就这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。

然而,仿佛王采玉真的“克夫克子”一样。
在长子七岁那年,蒋掌柜因病去世了,随后小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随着父亲离世了,长子成为了王采玉最后的希望和依靠。
于是她对儿子悉心培养,花费巨额金钱为他聘请了多位名师,并对儿子的品德行为严加管束。
同时,她也会尊重儿子的想法,儿子不想考科举而是去日本读军校,于是她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,直接送儿子出国留学。
儿子也很争气,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,后来更是出任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和民国总统,就是大名鼎鼎的常凯申。
但是遗憾的是,王采玉并没有看到这一切,她在1922年便因病而与世长辞了。

王采玉一生是传奇的,虽然她的前半生过得十分凄苦,但好在她下半生有所依靠,有一个能让她载入史册的儿子,虽然这个儿子充满了争议,但是王采玉尽到了一个母亲应该尽到的责任。
没有评论